欢迎您进入标签飞达、智能供料器研发&改造,非标自动化定制等SMT供料系统装置行业综合性高新企业--龙脉智能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标签飞达、智能供料器研发&改造,非标自动化定制等SMT供料系统装置行业综合性高新企业--龙脉智能

专业智能高端自动化设备厂家

为您制造专属您的设备

全国咨询热线

13823308346

您的位置:主页  > 资讯动态  > 行业动态  > 未来世界博弈,粮食的战争

未来世界博弈,粮食的战争

作者:handler人气:774发表时间:2020-10-29 09:31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

在当今世界石油、粮食与货币的控制上,美国的确已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当我们今天发现贸易战表象之下,隐藏着美国对于别国赤裸裸的遏制意图时,其实贸易战上我们是强项,因为有很大的不可替代性。但是除了实物贸易之外,我们其实还有一些弱项,并不像贸易战那样可以那么硬碰硬。比如在粮食问题上,我们的饲料粮就受很大的影响。粮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尤其是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发现历史上的朝代更迭,很多时候都跟粮食生产和气候密切相关。

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 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 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 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

然后人们再根据我国的朝代更替时间,结合气候的变化周期,大致能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当历史气候进入冷期的时候,社会矛盾就比较严重,朝代更替也比较频繁。相反,当历史气候进入暖期时,则比较容易出现盛世和治世。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国的汉唐盛世都出现在暖期,而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宋金对峙等乱世都出现在寒冷期。而尤其是在气温急剧变冷的时期,会导致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仍,而过去我们又是农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完全依赖于气候的配合,一旦出现这样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歉收,往往会动摇整个社会的根基。

我过去认为,依照现在的科技发展水平,尤其是我们早已不再是农业社会,而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化国家,理论上不应该再担心意外情况的发生。就算遭遇自然灾害粮食减产,还有库存储备可以救急,或者国际上采购。第二年补种上就可以了。就算第二年再遭灾,大家都节约点,也能挺过去。毕竟我们的粮食生产能力还是世界第一。

但直到我看到了历史上的崇祯大旱,我就不再这么认为了。大家都知道崇祯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最后国破家亡自缢于景山。历史上也说崇祯格外的勤奋努力,想挽大明狂澜于既倒,很多人说了他改革不彻底,用人不行的问题,但真正最关键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持续多年的旱灾。灾情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从崇祯元年起,中国北方大地遭受大旱,据《汉南续郡志》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按百度百科,崇祯大旱指发生在1637~1643年间的一场特大旱灾。其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近五百年所未见。中国南、北方23个省(区)相继遭受严重旱灾。干旱少雨的主要区域在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这些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连旱7年之久。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史书记载的人相食,易子相食。这都是我们如今无法想象的事,但只要记住一句,民以食为天,这是我们民族几千年下来血泪的总结。所以我们国家一直强调,粮食安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我们的粮食安全线,到底怎么样呢?

看看2018年的粮食生产数据:

2018年全国谷物产量12204亿斤,比上年减少100亿斤,下降0.8%。其中,稻谷产量4243亿斤,减少11亿斤,下降0.3%;小麦产量2629亿斤,减少58亿斤,下降2.2%;玉米产量5147亿斤,减少35亿斤,下降0.7%。豆类产量383亿斤,比上年增产15亿斤,增长3.9%,其中,大豆产量320亿斤,增产15亿斤,增长4.8%;薯类产量571亿斤,比上年增产12亿斤,增长2.1%。

可以看到这十几年我们的粮食总产量一直在增长,但增幅在逐渐趋缓,2018年甚至略有下降,但是最近几年一直都维持在6.5亿吨左右。从粮食生产的结构看,基本上以谷物,也就是以口粮为主。

我们的粮食总产量早已经是世界第一,但由于我们人口也是世界第一,消费量也是世界第一,在这样持续高产的情况下,跟持续增长的消费量比起来,还是有缺口,我们依然还需要大量进口粮食。

自从2015年我们的粮食进口量突破1亿吨以后,这几年基本都保持在一亿吨以上。

其中2017年我国粮食累计进口13062万吨,较2016年增加13.9%。分品种进口情况为:大豆9553万吨,小麦442万吨,稻米403万吨,玉米283万吨。高粱505.7万吨,大麦886万吨。

2018年全年我国粮食累计进口11555万吨,同比减少11.5%,主要是由于大豆进口量减少。分品种进口情况为:大豆8803万吨,小麦310万吨,稻米进口308万吨,玉米352万吨。高粱进口364.98万吨,大麦进口681.54万吨。

从小麦、玉米、大米这三类谷物,也就是口粮的情况看,进口来源国都比较集中。除大米主要来自于我们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之外,小麦玉米基本是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乌克兰。

2018年由于与美国发生贸易摩擦,我们从美国进口的一些农产品受到了影响,但是从上面可以看到,我们主要的进口来源国还是很集中。而根据发改委2019 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量为:小麦 963.6 万吨,玉米 720 万吨,大米 532 万吨。三者合计,总关税进口配额总量为2215万吨,与2018年度持平。再加上大豆预计进口9000万吨,这几项加起来就超过1.1亿吨。也就是说在全球的贸易纠纷加剧的情况下,我们的粮食进口是绝对的刚需,弹性不大。

由于小麦玉米和大米这三种谷物是实行进口配额管理制度,所以每年进口数量有限,更多是对国内生产的一种调节,毕竟进口的价格会比较便宜。而且这三项的进口量跟我们的粮食总产量6.6亿吨比起来,一千万吨左右的占比还是很小的,基本不会危及到我们的粮食安全。即便完全不进口,影响还是在可控范围内。但是我们也不能轻视这个问题,因为即便是相对量较小,但是我们的绝对数量已经是很大了。口粮不同于其他农产品,一旦发生短缺后果都很严重。

总的来看,基本上可以确定我们国家,以大米,小麦,玉米三大谷物为主的口粮安全是完全自主可靠有保障的。这也是我们战略上一直在追求并明确要确保的主粮安全目标,虽然形势还是比较严峻,但是基本安全。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另一点,就是最近几年我们的大麦和高粱进口数量飙升,两者合计已经超过一千万吨。而进口大量的大麦和高粱是用来干什么呢,其实除了酿酒,最主要的用途就是用作饲料。

从上面的这几年粮食进口数据中,我们大致也能看出来,粮食进口的部分最主要的还是大豆,最近几年每年约9000万吨,占据粮食进口量的80%以上,是最大头的一个品种。

大豆进口占粮食总进口量超过80%。

而大豆由于我们国内自己的产量大概只占到需求量的百分之十,实际上我们是无法控制供应的安全的。

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种植大豆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成本。美国大豆大约有93%以上为转基因大豆。转基因作物可以减少虫害造成损失,因此得以增产。中国大豆为非转基因大豆,单位面积大豆产量较低。2017年中国每公顷种植面积,大豆产量为1865.38公斤,亩产为124公斤。美国2017年平均每公顷种植面积,大豆产量为3285.33公顷,亩产为219公斤。中国单位面积大豆产能仅为美国的56.62%。此外转基因大豆的出油率比非转基因大约还要高2-3%。

另一个方面是耕地面积。如果我们的大豆自给率要达到80%,需要增加7500万吨的产量,按我们现在的亩产水平需要6亿亩的耕地,可我们的耕地总共只有20亿亩左右,这么多年一直强调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显然不可能拿出这么多耕地去种大豆。即便全部种上高产的转基因大豆,也需要3.4亿亩,我们也拿不出这么多耕地面积来。网络上一直有一个说法,就是我们过去错误的农业政策摧毁了自己的大豆产业,但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讲,耕地面积就这么多,种什么必然要有取舍,以我们的粮食消费量看,抓住口粮安全还是要放在第一位。

那我们进口这么多大豆是为什么呢?跟大部分普通老百姓的认知不一样的是,大豆并不主要就是榨油,大豆的加工大约按照2:8的油粕比,更多的是加工成豆粕,因为豆粕里有大量的植物蛋白,豆粕主要加工成饲料给牲畜,家禽和水产养殖业使用,其中养猪大约占40%,禽类水产大约占50%,其他占10%。而不同行业的饲料配比会有变化,但豆粕基本都是主要的配料之一,大约占20%左右。实际上我们进口的大豆除了榨油,生产豆粕主要就是用来制作饲料,养殖生产我们日常所需的肉蛋奶。

也就是说,不管是大量进口的大豆,还是近几年快速增长的高粱、大麦,这些都是为了生产饲料,提供给养殖业。我们平常吃的猪牛羊、鸡鸭鱼,还有牛奶鸡蛋,加起来是一个无比巨大的消费量。

我国的猪肉生产量世界第一。据统计2018年全国生猪出栏6.94亿头,猪肉产量5404万吨。大概齐就是中国产量和消费量跟其他所有国家的全加起来大致相当。

我国的水产产量和消费量都是世界第一。

我国的鸡肉产量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巴西。2018年我国生产鸡肉1170万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2.25%。,消费量世界第二,占12.38%。

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在2016年我国猪肉产量5299万吨,牛肉产量717万吨,羊肉产量459万吨,禽肉产量1888万吨,禽蛋产量3095万吨,牛奶产量3602万吨。而这些肉蛋奶作为我们老百姓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基本都是以养殖为主。这都需要大量的饲料。其中每生产1公斤猪肉,植物蛋白消耗大约要0.45公斤。而除了猪肉,我们大量消耗的鸡肉,鱼,鸡蛋,牛奶这些我们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其养殖业的基础都是大量的饲料,肉蛋奶的大量低价供应,源于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而饲料则占到养殖业成本的60-70%,饲料价格的低廉是肉蛋奶价格低廉的最重要的保障。

按统计在2018年,全球饲料总产量11.034亿吨,中国1.879亿吨,排第一,占总产量的17%。其中猪料产量7036.38万吨,蛋禽料产量3133.06万吨,肉禽料产量5210.09万吨,水产料产量1549.08万吨,反刍料产量800.60万吨,其他料产量402.38万吨。

我们每年除了进口约9000万吨大豆,还有1000万吨左右的大麦高粱,1000万多吨左右的油菜籽木薯玉米酒糟,这些加起来有1.1亿吨,此外还有我们国内生产的大量玉米,最主要的用途都是用来制作饲料,提供给我们的养殖业,最后成为我们日常所需的肉蛋奶。所以总的来看,我们国家的口粮安全没有问题,稻谷玉米小麦都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其他很多蔬菜,水果很多品类也基本都是世界第一的产量。但是我们的饲料粮,在肉蛋奶这些高蛋白的营养来源食物上,我们高度依赖于进口,尤其是大豆,而且在未来的趋势还会继续增加。

自从中国开始进口大豆以来,豆粕和豆油的消费量都大幅增长。

据美国农业部的供需平衡表估计,1990年中国豆粕和豆油的平均使用量各为100万吨。2016年至2017年,豆粕使用量增长至6860万吨,豆油使用量增长至1640万吨。美国农业部估计,从2007年到2017年,中国豆粕使用量增加了近4000万吨,豆油使用量增加了770万吨。随着消费者收入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传统的消费习惯,预计消费将继续增长。美国农业部对2028年的预测显示,未来10年,中国的消费量预计将增长2640万吨,增速低于前10年的4000万吨。同样,美国农业部预测,从2018年到2028年,中国的豆油消费量将增加670万吨,低于2007年至2007年期间770万吨的增幅。

具体来看,我们的进口大豆主要来源于美国和巴西。

美国和巴西占了世界大豆出口增长的大部分。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是大豆的主要出口国。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和巴西的出口都增加了,以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需求,但巴西的出口增长最快。从2000年到2016年,美国大豆出口从2700万吨增加了一倍多,达到5900万吨,但巴西的出口增长了四倍,从1500万吨增加到6300万吨。在2017/18年期间,巴西的出口增长到7900万吨,因为美国的出口被中国的关税削减,而阿根廷的出口由于严重干旱而下降。假设中国的关税不变,美国农业部(2019)预计,到2028年,美国大豆出口将增至6140万吨,巴西的出口将增至9610万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豆进口的50%以上来自美国。巴西的份额第一次与美国相当是在2002年,当时每个国家都为中国提供了约35%的大豆进口。从2002年到2011年,每个国家在中国大豆进口中的份额在35%到50%之间波动。2012年至2016年,巴西的市场份额升至近50%,而美国的市场份额则降至不到40%。由于中国对美国大豆征收关税,2017年美国的份额降至30%。由于关税原因在中国2018/19市场年度的前5个月,巴西的份额上升到77%,而美国的份额下降到4%。

我们的饲料作物进口来源国,主要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国家没有一个是我们的盟友,不但如此,在美国挑起贸易冲突后,甚至都与我们有所嫌隙,这让我们对自己的粮食安全不得不保持警惕。除此之外,整个世界的粮食生产加工与贸易流通,还高度垄断在ABCD四大粮食手中,即: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他们大约垄断了全球粮食80%以上的贸易量,尤其是美国这三家公司,在整个美洲,从加拿大,美国到巴西,阿根廷都已经深耕细作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而且他们都非常低调,背景深厚,与美国的政界金融界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这也是他们可以顺利的在全世界开拓业务,并购对手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国家过去一直有很多人呼吁要抓住机会对国外的矿产资源和一些像半导体这样的战略产业进行收购,却很少有人呼吁对农产品的全产业链进行收购,甚至有些人还鼓吹通过市场化来解决粮食短缺,可能确实错过了一些机会。我们在农化行业的收购还是最近这几年才开始多起来,像中化对瑞士先正达的收购,中粮收购荷兰Nidera ,收购来宝农业这都是近几年的事。一方面是资本积累不够,另一方面还有很大的原因是难以形成政治上的保障。最近几年我们在非洲,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都有进行大量的农业合作,搞土地承包规模化种植,有不错的效果,但还远远达不到可以保障粮食安全的程度。

而反观美国,每年粮食产量超过5亿吨,是世界上仅次于我们的第二大粮食生产国。其中超过1亿吨用来出口,是世界第一大粮食出口国,出口占比全球粮食贸易量超过25%。而从耕地面积来看,美国依然还有很大的潜力,但是基于目前的供求关系,他们并没有全部开发,而是依靠国家强力补贴,对土地进行轮作休耕,保持地力,控制产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进口来源国从上面的图表里看,可以挑得出就那么几个,前十的除了中国自己,印度,印尼,尼日尼亚都是人口大国,养活自己也就差不多勉强还有点富裕,有的也还要依靠进口,能向中国提供大量粮食进口或者有巨大潜力的还是那么几个国家: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和俄罗斯,乌克兰。而从大豆的种植加工生产运输整个产业链来讲,美国和巴西基本上是不可替代的。而从根本上讲,除了国家的因素,还要考虑资本的因素,归根结底,我们的饲料粮,完全离不开美国和美国资本。在今后很长的时间里,也不可能有别的国家可以替代和分担。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除了贸易战是强项,如果到了粮食层面,我们并没有任何优势。去年贸易摩擦之后,国家一方面把进口大力转向巴西,一方面制定了新的饲料配方,希望降低饲料中豆粕的使用比例,以减少大豆的消费。但实际上这些调整带来的实际作用很有限。我觉得在今后最主要的,一方面可以对大家改变饮食习惯加强宣传和引导,通过增加素食与粗粮来降低肉蛋奶的消费量;另一方面要加强饮食节约观念教育;还有一方面要对过去地方上环保政策矫枉过正的部分做些修正,允许和鼓励老百姓自养家禽家畜,因为老百姓自己饲养往往都是剩饭剩菜和陈粮野菜为主,一般都不会用饲料,这也是一种藏肉于民的方式。

很多人会用市场主义来分析粮食问题,我觉得也有一定道理,一般情况下国家间的博弈还不至于用粮食来作为武器,历史上美苏冷战时期苏联还大量进口美国粮食,我想美国也不会随随便便就对粮食进行断供,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两个最近的例子。

一是冷战期间,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是曾联合盟友发起过粮食禁运的,只是后来被苏联化解了。那时候苏联的进口量是3000万吨左右,而现在我们的进口量是一亿吨以上,这个数量级别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就大豆一项,现在的生产而言,美国和美国资本高度集中,其协调难度远低于冷战时期。

二是在2007-2008年,美国出现严重干旱,粮食减产,导致世界粮食价格暴涨,小麦价格上涨超过一倍,很多粮食出口国发布粮食出口禁令,导致中东北非一些依靠进口粮食的国家食物价格暴涨,供应出现短缺,从而发生骚乱,引发粮食危机。而今后会不会出现自然灾害,贸易垄断性粮商会不会借机哄抬价格,我们能否承受得住,这是我们要仔细掂量的问题。

也许在国家之间的博弈,直接断供可能性变小,但是由于某些因素借机涨价,导致我们的进口成本上升,从而推升肉蛋奶这些基础食物价格,导致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肯定还是存在,而且不容忽视。我之前多次提到过我们的房市和美国的股市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泡沫,泡沫破掉不是问题,问题是不能在对方炸掉之前先破了,那就会被别人抄底。而泡沫最怕的就是恶性通货膨胀,尤其是石油和粮食价格暴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所以,在粮食战争中,你想的可能是大不了不吃肉也饿不死,但国家层面怕的不一定是你吃不吃肉,怕的是被别人砸锅的问题。

我们国家在粮食生产上,近几年几乎已经是达到了极限,不光是耕地面积有限的问题,华北地区的水资源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现在还在发展海水稻,想把盐碱地滩涂都利用起来,但这些都只能保障我们的口粮安全,不能保证我们的饲料粮和肉蛋奶消费安全。如果我们希望将来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并有可靠的保障,一方面我们必须大幅提高大豆产量,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元化大豆进口来源,还有一点不可逃避的,那就是只能让渡一部分利益给美国,以让其提供在饲料粮安全上的保障,这是一个严峻而客观的现实,也许将来我们购买美国国债会和粮食安全挂钩。但是即便如此,在贸易战还未结束的情况下,我们的博弈还在走向深入,如果粮食价格剧烈上涨,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挑战,是我们最需要关心的问题。

最后,在投资上,我一向不建议在股市买农业股,一方面这些农业股依赖国家补贴,财务不透明;一方面真的有粮食危机炒作农业股会是国家的对手盘,往往很难善终,所以我还是不推荐。在期货上,可以关注豆粕,尤其是美豆粕在周线上形成了上涨中继平台,是一个明确的多头信号。美豆在月线级别上形成了一次底背离,可能会触发周线级别的反弹。这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提示我们要警惕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粮食战争。